孩子是聽不懂還是裝不懂?觀察「臉部表情」便可知!
相信每對爸爸媽媽都有自己的一套教養(yǎng)方式,不過,教養(yǎng)孩子的教育核心都在于,如何從小建立孩子良好的「行為習慣」與「人格養(yǎng)成」。
孩子在不同階段會隨著生理、心理發(fā)展與環(huán)境刺激,逐漸展現(xiàn)不同的行為表現(xiàn),也因為很多事情對孩子來說,都是第一次,所以孩子有時并不懂得,自己當下的行為會造成什么樣的結果。
也因此,爸爸媽媽與照顧者表現(xiàn)出來的反應,攸關是否能建立孩子做出對的行為。
(寶寶對于語言理解的開始,約是從8~9個月大起。圖/shutterlock)
爸媽可用3項溝通技巧,提升寶寶的理解能力
寶寶對于語言理解的開始,約是從8~9個月大起,此階段的寶寶已經(jīng)能理解單一字詞,例如:懂得自己的名字、了解「可以」與「不可以」等簡單的名詞與問句。
當1歲半至2歲之間的孩子,逐漸開始能用簡單的單字和照顧者對話時,爸爸媽媽可以運用3項溝通技巧,來增加寶寶的理解度:
1.分段說明
2.簡單明了的詞匯
3.填空式問答
(「臉部表情」是孩子理解能力的指標之一。圖/shutterlock)
「臉部表情」是孩子理解能力的指標之一
許多爸爸媽媽都會好奇地問:「如何判斷孩子真不懂,還是講不聽?」其實,透過觀察孩子的臉部表情便可知。
臉部表情是了解孩子理解能力的指標之一。通常未滿2歲的孩子跟照顧者的關系相當緊密,能透過觀察孩子與主要照顧者互動時,所散發(fā)出的表情變化,來進行判斷。
當你很明確的告訴孩子,什么可以做、什么不可以做的時候,孩子若是看著你,便表示「有在聽」的成分多一些。
若是孩子不懂你當下在說什么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孩子會繼續(xù)手上的動作,對你則完全沒有任何的回應,這時,不懂或是沒在聽的成分就多了一些。
假如孩子是聽得懂,只是不想聽從,臉部表情會變得小心翼翼,甚至眼神會不時飄向你身上,等待你的回應,以及下一步的動作。
相信許多人是在為人父母之后,才發(fā)現(xiàn)育兒之路并不簡單,對于孩子為何講不聽、越禁止越要做、總是哭鬧要糖吃等行為感到不解,但其實只要爸爸媽媽用心觀察小寶貝的表情及情緒,就能理解孩子背后的小心機。
評論